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山西省雷暴大风的统计特征及概念模型
李强, 苗爱梅, 王洪霞, 张丽梅
干旱气象    2023, 41 (3): 423-43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423
摘要205)   HTML14)    PDF(pc) (16188KB)(645)    收藏

利用山西省近40 a雷暴大风资料和近18 a的常规和新型监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法,对山西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型、物理量阈值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山西年均雷暴大风日数具有北部多、南部少,山区多、盆地少,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山区的地域分布特征;极端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山西的北部和吕梁山区;西部山区年雷暴大风日数为增多趋势,其他区域为无变化和减少趋势。雷暴大风集中发生在5—8月,占全年雷暴大风总日数的75%;日内雷暴大风出现最多的时次为16:00和21:00(北京时)。山西雷暴大风主要包括前倾槽、后倾槽、横槽、副热带高压与低空暖式切变线、副热带高压与低空冷式切变线、西北气流等6种流型配置;各型K指数阈值4—5月明显低于6—9月,而850 hPa与500 hPa温差4—5月却明显高于6—9月;各型在满足各月特征物理量阈值时均可触发山西强雷暴大风,而前倾槽型触发极端雷暴大风的百分比最大。同一时期,后倾槽、副热带高压与低空暖式和冷式切变线型的K指数阈值明显高于前倾槽和西北气流型,而前倾槽型的Si指数阈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说明前倾槽型触发雷暴大风的动力不稳定条件优于热力不稳定条件;副热带高压与低空暖式和冷式切变线型的CAPE及0 ℃层高度阈值明显高于其他4型,而低层的T-Td阈值和云顶亮温则明显低于其他4型。利用各月各型0 ℃层高度阈值可以准确判断雷暴大风过程是否伴有冰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多源气象资料在森林雷击火辨识中的应用
钱勇, 邱贵强, 张华明, 李强, 崔蕾, 李云飞
干旱气象    2022, 40 (3): 536-54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3-0536
摘要398)   HTML22)    PDF(pc) (13453KB)(1229)    收藏

2020年6月5日山西省沁源县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天气形势、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多源气象资料的分析,并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分析了此次森林火灾前期及期间的温度、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再结合现场情况调查,给出了此次森林火灾的起因。结果表明:此次森林火灾是由一次正极性地闪所导致,雷击点处于对流云边缘,闪电发生时间为6月5日15:39,电流强度42.2 kA。事故前期起火点所在区域连续2 d未发生降水,火灾发生当日该区域地面增温明显,气温为30~33 ℃,降水量小于0.1 mm,微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山西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结果对比
张华明, 钱勇, 刘恒毅, 田瑞敏, 李强, 胡俊青
干旱气象    2020, 38 (2): 346-35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346
摘要552)      PDF(pc) (1710KB)(2054)    收藏
利用山西省ADTD与V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2017年探测的地闪资料和雷灾记录,对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电流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系统对山西地闪的探测效率高于ADTD系统,探测的闪电数是ADTD系统的2倍,且对雷电灾害的定位精度高于ADTD系统;两套系统地闪的日变化(正地闪除外)、月分布特征及峰值时间基本一致;三维系统的闪电密度3.0 fl·km-2·a-1以上高值区域较ADTD系统显著增加,0.3 fl·km-2·a-1以下极小值范围大幅度减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柳群落凋落物分布特征
李强, 刘娜, 张正, 马春艳, 于卫洁, 南维鸽
干旱气象    2020, 38 (2): 313-31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313
摘要264)      PDF(pc) (1609KB)(1717)    收藏
凋落物是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蓄积量及再分配过程是影响地表土壤-植物养分循环及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因素。利用野外实地采样与测量数据,研究了毛乌素东南缘典型沙丘地标准沙柳植株凋落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西北风力的长期作用,凋落物分布以沙柳基部为中心,近似存在同心圆、扇形和月牙形分布格局。随着距基部距离的增大(30、60、90 cm),沙柳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减小趋势。与同心圆格局相比,扇形和月牙形格局下凋落物生物量呈西北减少、东南增加趋势,增幅介于4.4%~10.4%,尤以月牙形最为显著。沙柳群落中叶和果实在西北风作用下沿地面迁移和再分配是形成凋落物三大格局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北方风沙区沙生植被优化布局及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半干旱区不同颜色覆膜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雷俊,赵福年,张红兵,李强,牛海洋,田雨,张涛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4-0561
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胡麻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孙润,雷俊,尚军林,郭继平,张涛,张海耀,李强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761